留连西湖的岁月变迁 (留恋西湖的诗句)

杭州洗浴 03-18 阅读:44 评论:0
留连西湖的岁月变迁 (留恋西湖的诗句)

西湖的历史起源可以追溯到一个海湾,随着时间的推移,逐渐演变为一个泻湖,最终形成了如今的普通湖泊。西湖最初是一个天然湖泊,随着发展,逐渐被淹没。在钱唐县的境内,有一个湖泊被称为钱唐湖(从唐朝开始,钱唐改为钱塘),并且连接着一个比它水位低的湖泊,被称为下湖,因此西湖也被称为上湖。这个名称的取得,是由于钱唐县的历史演变和地理位置变化。自秦朝在西湖群山中设立钱唐县以来,县治可能早已搬离山区,逐渐移到平原地区。隋文帝在公元591年,将钱唐县治迁至柳浦的凤凰山麓,从行政角度上升格为杭州的州治。白居易在长庆二年(822年)为了增加西湖的蓄水能力,在石函桥附近的少年宫一带修建了湖堤,比起原先的湖岸高出数尺。这个地点原本是上湖和下源的连接点,白居易的湖堤工程造成了上下湖水位的更大差距。尽管下湖早已淹没,但这种人为的地形变化,从今天的少年宫附近一直延伸至少年水电站和环城西路这两个方向,仍然明显可见。白居易在九世纪初修筑湖堤,标志着西湖的性质转变,从此之后,西湖不再是天然湖泊,而变成了人工湖。尽管西湖因为白居易的工程而改变了湖泊特性,但白居易依然坚持称其为钱塘湖。当西湖这个名称开始流行时,它早已成为一个人工湖泊。在吴越国时代后,对西湖进行了整治。在北宋时期,知州王济在景德四年(1007年)不仅进行了全湖的疏浚,还修建了闸堰设施。宋仁守时代(1023-1063)的知州郑戬和沈遘,前者动用了上万名民工,清理湖中的葑田,进行了大规模的疏浚工程。后者在六井之外,增设了一处供水量巨大的新井,后人称之为沈公井。苏轼在熙宁二年(1069年)致力研究西湖的水利,探索了畅通六井和沈公井的方案。元佑元年(1086年),苏轼第二次来到杭州担任知州,制定了疏浚西湖的方案,并上呈朝廷《乞开杭州西湖状》的奏章。这份奏章是官方文件中首次使用西湖这一名称,表明杭州城市已整体建立在西湖以东,西湖之名已广为流传。西湖位于浙江省杭州市区西面,是中国大陆首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和中国十大风景名胜之一。作为中国大陆主要的观赏性淡水湖泊之一,西湖东临杭州市区,其余三面环绕着群山。西湖面积约为6.39平方千米,南北长约3.2千米,东西宽约2.8千米,周长近15千米。西湖平均水深为2.27米,总容量约为1429万立方米。湖中有孤山、白堤、苏堤、杨公堤等地标,分隔出外西湖、西里湖、北里湖、小南湖和岳湖等五片水域,其中外西湖面积最大。孤山是西湖中最大的天然岛屿,苏堤、白堤横贯湖面,小瀛洲、湖心亭、阮公墩等人工小岛点缀外西湖湖心,雷峰塔与保俶塔遥相呼应,形成了一山、二塔、三岛、三堤、五湖的基本景观。由于在中国历史文化和风景名胜中的重要地位,西湖被评为首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(1982年)、中国十大风景名胜(1985年)和首批国家5A级旅游景区(2006年)。1979年发行的外汇兑换券壹圆券和2004年发行的第五套人民币壹圆纸币均采用了三潭印月的图案,进一步突显了杭州西湖在中国风景名胜中的地位。全中国有数十个湖泊以西湖命名,其中杭州西湖被认为是最著名的之一。2011年6月24日,杭州西湖文化景观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。

版权声明

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,不代表杭州桑拿立场。
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,未经许可,不得转载。

相关推荐